Skip to content
2007年10月24日,教学二楼102教室座无虚席。热烈的掌声中,由著名笛萧演奏家罗守诚老师和笙演奏家翁镇发老师联袂主讲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中国吹管乐艺术”演讲拉开了帷幕。
掌声甫落,一段优美的民乐选段缓缓响起。仿佛伴随着淡淡花香的音乐声中,翁振发老师开始了他的娓娓讲述。翁老师从笙的历史与发展、笙的构造和演奏技巧,以及笙演奏目前的发展状况。演讲的过程中,翁老师的演奏曲目作为伴奏音乐缓缓流淌在教室里,同学们在享受着美妙动听的音乐的同时大开眼界,收获了不小的国乐知识。
接着,翁老师当堂献艺,为大家吹奏了一曲《小河淌水》,美妙的音乐和高超的技艺立刻俘获了每一个人,连教室外经过的同学也驻足倾听。一段韵味十足的国乐过后,翁老师又和屠伟刚老师合作,屠老师以琵琶为翁老师的笙伴奏,为同学们奉上了一曲《西班牙斗牛士》,将这场亦讲亦奏的“讲演”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翁老师讲毕,罗老师接过话筒。同样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罗老师富有诗意地讲述他自幼与国乐、与笛箫结下的不解之缘。他从自身的经历,讲到笛箫艺术,又讲到笛箫的知识,同学们如同享受一场伴乐诗朗诵,如痴如醉。
讲到兴浓,罗老师现场为大家表演了一曲《昆曲曲牌·秋夜》,大家为之深深打动,热烈鼓掌,但罗老师今晚的表演才刚刚开始。他随后以自己在电影《渡江侦察记》、《哪吒闹海》中的笛配乐为例,讲解梆笛与曲笛所蕴涵的不同艺术情感,音乐声中,同学们对笛声、笛情和罗老师的笛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了使同学们有更深刻的理解,罗老师更亲自表演了一场“现场电影配乐”:他给大家播放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的片段,并亲自为该电影剪段现场配乐。高亢悠扬又带着些许伤感的笛声中,罗老师将白求恩闻笛而起故园情的神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再次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接下来,罗老师又以《济公》的电影配乐为例讲解梆笛和曲笛的综合使用。但在讲解过程中,他不无感伤地回忆起《济公》主题曲的演唱者,已故著名歌唱家何纪光。以此为契,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数位五、六十年代的笛子演奏大师。“这些人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优秀文化都作出了贡献,我有时候想,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记住这些大师。”罗老师动情地说。
罗老师又向大家展示了他在台湾的演出片段。“我深深感到,海峡两岸对于国乐的爱好,是共同的,我们在文化上是一家人。”罗老师说。当听到罗老师在台湾带病坚持演出的“内幕”后,同学们为之深深的感动,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然后,罗老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箫和新笛的知识,又为大家表演了为电影《城南旧事》的现场配乐。深沉哀婉的笛声中,同学们仿佛被剧中人悲伤的情绪所感染,久久不能自已。
一曲方甫,罗老师又十分动情地表示,他要以新笛为《辛德勒名单》中优美感伤的片尾曲,向斯皮尔伯格致敬,向辛德勒致敬,向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东西方所有人共通的情感与人性致敬。荧幕上,一列列犹太人的后裔经过辛德勒的坟前,献上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致敬,原作结尾曲中的琴声缓缓流淌;而就在此时,优雅清美的笛声响起,缭绕在琴音中,如一阵清风拂过,又如几片从天外飘落的花瓣落在原作流水般的曲调上。管弦丝竹共为妙音,聆之真如天籁一般。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了,大家屏息凝声,我也不例外——多少人疑惑的、追求的、拷问的、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方文化能否交融合和的大命题,竟然在今天,在这里,在罗老师的笛声中被找到了;难道这不是一个绝妙的回答吗?有音乐的地方,我们的心灵就可以相通。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鸣。
讲演的最后,罗老师展望了国乐发展的未来。他认为,“只有建立在深厚的音乐功力和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好作品”,对于国乐的发展,罗老师还是充满期望的。“古曲凝结着我们先辈的大度、激情、追求、感叹、无奈,浸润着我们千年的文化与精髓和古老的哲学思维”,罗老师如是说。在同学们再度的热烈掌声中,他结束了今天的演讲。
这场讲座几乎都是在音乐声中度过的,说它是一场头脑的盛宴,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听觉与心灵的洗礼与涤荡。相信在翁老师激情演奏的那一刻,相信在罗老师动情举笛的那一刻,相信在全场同学屏息凝神的那一刻,国乐,它的魅力,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心灵上。
本页面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