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厚重的历史,让我从远古走来……10月14日星期日下午四点的求是0224教室迎来了孔子文化月第四场讲座: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教授《传统乐教的失落与回归》。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演中,修教授从远古到春秋,从秦汉到明清,为我们打开了礼乐教育厚重的历史以及对当今的礼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不失给人大师生上了一堂传统礼乐教育的普及课。
讲座开篇从乐教先源讲起,从原始氏族社会“乐”的活动开始,修教授认为乐舞形式是社会文化行动,是培养人文社会情感的一种方式,而中国传统礼乐教育形成于上古时代,同时指出西周的礼乐教育制度是使周王朝得以长久的根基,并在西周繁盛辉煌,更有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礼乐教育体现在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方面素质的培养,是修内与修外的统一。
修教授强调指出,各种古老文明中,能把艺术方式、政治方式结合起来作为国家制度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中国首创,并极具中华文化特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格局的变化,礼乐教育在春秋时代开始衰落。修教授更是从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阐述“周室微而礼乐废”,独创性地指出礼乐教育从“人体系”转变到了“艺体系”。接下来,修教授更是为听众展开了中国浩瀚的历史,从民国学堂乐歌对礼乐教育的挽回到宋元时代明清时代地再衰落与再发展,全面分析了礼乐教育的历史变迁,起起落落,无不让前来听讲的观众深刻了解与体会到悠悠中华的礼乐教育之路漫漫曲折。对当今礼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修教授也有深入的分析与阐述,对于现状的矛盾与问题,修教授也呼吁要重建中华礼乐文化之精神,重塑其教人意义,回归原始的礼乐教育本源。最后,修教授提出了当今礼乐教育的深刻内涵,指出礼乐教育是教育,是创新,是体现人的关怀与树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和谐的命题,而其中华文化之精髓灿烂之处也在于其内核的超时代的普遍文化意义,十分具有承继发扬的必要性。
讲座末了,听众也与修教授展开了长久且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修教授更进一步指出:礼乐教育体现了人全面素质的提高,而礼乐教育回归的重担更是落在我们每一个青年人身上。这恐怕也是本届主题“弘扬乐教,广博易良”的普遍要旨所在。从远古走来,我们寻根之路依然漫漫,今日之讲座修教授为我们打开了礼乐教育的厚重历史。为其回归与发扬,青年一代,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