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学问起源于观察天地万物和对生命本源的认知;学习中医要从观察自己开始,观察大自然、观察身边的人开始。
-
中医根植于中国文化的道统,学中医需要儒释道根基,包括心法和内证功夫。
-
学习中医的层次:医道、医理、医术——把握根本,以不变应万变。
-
一个理想的中医应该是全科的。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上药三品,精气与神。——《黄庭经》
-
中医尚礼,西医尚刑。——引刘力红教授
-
宁失其方(药方),毋失其法。
-
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关系:同构同理。
-
患者为君,医者为臣;疾病恢复的核心是患者的自愈力!
-
最棒的医生是帮助患者恢复原本的自愈力,帮助患者洗心、静心、正念,让患者自己走向康复之路。
-
不知医,不慈孝。
-
《内经·上古天真论》: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口味淡下来,情绪淡下来,待人处事淡下来,对人世间的种种淡下来。淡字常在心间,淡才会空灵,才能神清气爽,神安气足。
-
不当的饮食、起居、男女、情志是造成生命衰减和生命力不能自主的主要原因。
-
培养对自己身体的觉知,培养微妙的洞察力,不困在自我感官里。
-
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不妄动、身心无漏、转化色身,是升华的过程。传统的童子功也指的是炼精化气这个基础。
-
健康的根本:养生首在正心,随时随地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身心状态,自净其意。
-
古人长寿三不知:不知年龄;不知疾病;不知恩怨。
-
发菩提心者,远离诸病。——《圆觉经》
-
一念清净心,就离开了病因。
-
自助者,天助之。
-
得天地之大美养其身:阳光、空气、天气、地气、水源……
-
疗病心法:忏悔、道歉、原谅、感恩、祝福。
-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
观念的障碍是最大的障碍。
-
一切佛菩萨,相同的是慈悲喜舍的无上宇宙心,差异是根本大愿不同,愿力成就不同。
-
东西方所有的法律都是源自于戒律,戒律是人道的根本,是每个人的护身符。
-
脾胃:喜燥不喜湿,喜暖不喜凉,喜空不喜撑。
-
健康的面貌:面如冠玉,碧眼方瞳。
-
放松端庄是任何功法的前提:心——光明坦荡,恬淡虚无,如如不动;身——柔和端庄,松静自然,轻安妙乐。
-
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格言联璧》金缨
-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格言联璧》金缨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龚廷贤
-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格言联璧》金缨
-
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高濂




四年前的3月,国学工程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德音老师《大道杳渺惟精一——中国文化的医道精神》的上半场讲座,时隔四年之后,在同一间教室,下半场终于与广大学子见面了。
四年等待好像启动了大家的诗情记忆,都在翻找和回忆着当年的笔记……
允中文教院文宣部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