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大讲堂 | 谢启大老师、德音老师:《中华文明的担当与青年的责任》-西安交通大学大学讲座报道(2015年11月17日)

一次讲座,影响一生 」

——摘自同学的心得

 

 

德音老师讲给大学生的话:

一切都在自己这里,感谢国家社会家庭给我们的一切,但又不局限于这一切。一定要用心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要怕眼前的迷茫,先让自己静下来,归根。

当你足够沉静,你会找到自己的出生使命,当你足够沉静,你会吸引到一切能够帮你完成使命的资源和助力;当你足够沉静,你的每一个梦想和蓝图会非常清晰,在你的心中浮现,在你的眼前呈现;当你足够沉静,你会发现,世界就是一场梦,人生就是一场梦,一切都可以心想事成。

青年的责任:

一,从自己做起,变化气质、涵养德性,让自己成为一颗真正的中华文明的种子;

二,从自己的职业规划做起,用中华文明去引领行业的正能量;

三,作为未来的父母,修身正己,将宝贵的中华文明传承给下一代,传递给身边的所有人。

谢启大老师讲给大学生的话:

中国崛起了,中国不见了。中国强大了,中华文化没有了。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真正的站起来。

作为中国青年,同学们要做的绝不是盲目崇尚西方社会和批判我们的制度,记住,时刻准备好自己,做好自己,有一天使命和责任落在你的肩头时,你要扛得起来。

 

这是2015年11月17日晚,前台湾新党主席、资深法律专家、教育专家、允中文教院顾问谢启大女士,允中文教院、德音乐教、国学工程创办人德音女士,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区的同学们带来的“中华文明的担当与青年的责任”讲座,本场讲座是国学工程高校允中国学社援建“中华文明大讲堂”名师系列讲座之一。

 

德音老师在讲座中讲到,现在虽又兴起了国学热,但国学的学习仍缺乏深厚的根基,任重而道远。面对中华文化断层的种种表现,德音老师提出并强调以“乐教,医道,明典,修身”为四大主骨架的“综合国学教育”,青年人要回归中华文明的大土壤,自觉修身,静心观察自己,回归自己的心、自己的身

 

 

德音老师以在座西医学生所熟知的医学为例,向同学们提问“认识人体从哪里入手”?

  • 中医认识人体从自己入手,从观察自己、观察大自然入手。

  • 在生命科学和基础医理上突破一分,在临床治疗上会突破一百分。所以永远不要给病人贴负标签,人体是无限的,宇宙是无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如果真的替病人着想,就给他生的希望,给他无限的可能性,给他鼓励,给他信心,给他正能量。

  • 我希望西医学生能够用中医的思维融汇西医的技术,来发展未来人类医学的新方向,一切都为老百姓的福祉,不为名利,不为其他,只为了每一个人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对于学科的分化,德音老师提到 “不懂音乐的厨师不是一个好医生”,幽默的比喻意在告诉大家学习国学和中医一定要有触类旁通超越表象的思维质量。文学乐律医学不分家,作为大学生,更要“打破学科分化”和“彻底解放思想”,不被学科分化的僵化思维束缚,不断开阔视野,拓展心量。

 

  • 学习国学的唯一途径是从自己这里开始,从身心入手,望着圣人,品着经典,把他们当做镜子,照亮自己的路。

  • 随时随地看呼吸,观心,而观心的关键原则是看清它、莫随它。

  • 今天的量子力学已经告诉我们,每一个实验的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而在中国思维这里,所有的东西一开始就是合一的。 中国文化想要真正的复兴,中华文明想要真正接上慧命,一定要在认识论和生命科学上有突破,突破对立思维,回到合一的思维,而这一定要亲自去证明它、实证它。

  • 任何传承传的都是精神,是气质,是心法,而不是表象。

  • 环保的根本宗旨是心灵环保。人心干净了,环境自然也会干净。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当然不会随地吐痰,也不会随便去制造很多垃圾。

  • 用中医去保健自己,国术去锻炼自己,读经典去滋润自己,听国乐去涵养自己,认甲骨文字……

 

下半场,谢启大老师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出发,讲述了她与国学的渊源,国学带给她的无穷益处。接着从政治、历史、国家方面,讲述了海峡两岸对于国学发展与弘扬的历程,以及对当代大学生传承文明责任的期许,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民族振兴之大任! 

 

同学心得:

两位老师的精神、气质、话语,深深地影响着我,这样的引导与启迪让我一生受益。

国学之本要求我们从关注自己、回到自己做起,退去浮躁与浅薄,修身正心,真正融入国学之深刻,指导我们的人生,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承担起青年人之于民族与国家真正的责任。

我们会记得,我们是一粒种子,有自己的使命。

……

允中文教院文宣部制作。版权属于允中文教院,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欢迎您关注更多允中文教院公众平台

国学工程微信号:yzgxgc

允中父母学堂微信号:yzfmxt

德音乐教微信号:yzdyyj

国学工程博客:http://guoxuegongcheng.blog.163.com/
国学工程信箱:guoxue_edu@aliyun.com

允中信箱:yun_zhong@aliyun.com

 

本页面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