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童年造就了常敦明顽强不屈、凡事不服输的性恪。1951年冬,15岁的常敦明离开扬中来到上海,师从我国著名笛萧制作家周来有学习吹管乐器的制作。不到半年,常敦明的技艺远超其他师兄弟。师傅认为他是一颗好苗,于是请来金祖孔、蔡之惟等著名笛子演奏家讲解音准、音色、音域等乐理知识。在名师的指导下,常敦明的制作技术大大提高。
1956年合作化运动后,20岁的常敦明结束了学徒生涯,成为上海民族乐器厂一名职工。他深知自己文化水平太低了,每天下班后坚持步行2个多小时去夜校上课。整整8年,他凭着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坚持学完了中学的所有课程。但他仍不满足。他明白,乐器制作者与演奏家好比是鱼水关系,乐器的制作除了涉及物理学、声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外,还必须懂音乐、会演奏。于是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学吹笛、萧,阅读《春秋战国乐器考》、《中国音乐史》、《江南丝竹》等书籍。
由于他勤奋好学、执着追求,很快成为一名技艺精湛,闻名遐迩的制作师。业内人士认为经他制作的乐器具有“神韵”和“神音”之美。1972年始,他被任命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
为挖掘、发展我国的民族乐器,繁荣民族乐器事业,2001年10月13日,常敦明投资50余万元,在扬中建成了全国首家“中国民族乐器陈列馆”。馆里200多种民族乐器中,与众不同的骨笛、巨笛、石笛等,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5年冬,浙江省歌舞团笛子演奏家蒋国基亲自赶到长鸣乐器厂,请求常敦明设计制作一支巨笛(要求由两人抬着或用架子搁着两头,两个人按孔,一人吹奏),用于1996年元宵节时演出。
面对巨笛制作新课题的考验,常敦明首先考虑的是一个人的气息控制能力,这是制作巨笛的最大难题。经过周密的技术和数据分析后,常敦明精心挑选了10根直径约5厘米、老结、干燥、振动性能好的毛竹作材料,将毛竹烘干,把竿里的竹节铲平、磨光。谁知,在开孔时竟然开一支裂一支。后来采用新的封闭竹料方法,才使之不开裂,音孔间距也开得恰到好处。从构思、选料到完工,历时4个多月,一支长3.14米、孔径4.9厘米的巨笛诞生了。
1996年3月,巨笛在杭州“西泠之春”元宵晚会上成功亮相,受到广泛好评。同年5月,巨笛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之最”并获得中国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7月,巨笛又在中央电视台第126期《综艺大观》上吹奏,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巨笛的神奇魅力。1998年元宵春节晚会上,常敦明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携自己亲手制作的巨笛,与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及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林克仁一道演奏了乐曲《南泥湾》。当时在场的江泽民总书记对巨笛演奏高度赞赏,给了常敦明莫大的鼓舞,使他更坚定了为振兴我国民族乐器事业继续努力的信心。
2000年,常敦明又制作了长3.14米,孔径为5厘米的红木巨笛,其C音每秒振动97.999次。演奏时,搁在架子上,一个人可独自吹奏,声音低沉、浑厚。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低音笛,同时打破了自古以来巨笛只能观赏不能吹响的历史。
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在中国首届岩洞音乐会上,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手持“常氏石笛”,演奏了一曲《长屿洞天》,婉转悠扬的笛声倾倒了现场所有的观众。石笛的制作成功,使常敦明实现了从竹笛——骨笛——巨笛——石笛的新的跨越,也昭示着他的制笛工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