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知多少 | 鼓是什么

   图片来自汉击鼓说唱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文 | 贞文

德音乐教出品

咚!咚!咚!
怦然,于是心动。
鼓点,
是脉搏的跳动,
是战马的嘶鸣,
是舞者的腾跃。
毫无雕饰,
动人心魄。
《风俗通义》曰:
“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
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
[注]郭 :“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
鼓,这种古老的乐器,
具有沟通心灵的力量。
其节奏之美,
是人与天地的对话,
是自然之力与人文华章的融汇,
是力的展示、
情的抒发、
心灵的呐喊,
更是“看得见的声音”!
它究竟从何而来?
又有着怎样的过往?
· 1 ·

 
鼓起源久远,
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古埃及、古印度等,
都是它最早的发源地。
世界各地,
都有着他们的身影。

(亚述人击鼓石雕像)

在印度音乐中,
鼓是掌握时间和节奏的乐器。
(木丹加鼓[Mridangam],印度最古老的鼓,这是一种双面鼓,多用于南印度古典音乐和婆罗多古典舞中。)

而在遥远的北欧,
它则化身为一个充满神力的法器,
同温驯强壮的驯鹿一起
构成了北欧萨米文化中独特又必不可少的符号。

(萨米鼓图案,萨满使用鼓让自己进入通神的状态而获得未来的信息。)

在非洲音乐里,
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现代意义上的非洲手鼓,
多指西非的Djembe(金贝鼓),
是曼丁文化的代表性乐器。
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
“鼓”和“舞”是同一个字。
 
(传统Djembe  巴黎自然博物馆藏)

而上古时期的中国,
皇帝与蚩尤争霸,
风后以夔牛之皮为黄帝造战鼓,
鼓声如雷,
震得蚩尤丧失神力,
终于取得了逐鹿之战的胜利。
(《山海经》中关于夔牛的描写,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人们把它看作是沟通神灵的工具,
是祭祀天神的礼器,
而雷也被视为是天地之鼓。
(山西芮城永乐宫朝元图中的雷神)

上古时期,
圣王的乐官
敲击拍打石器,
引来百兽共舞,
天地律动,
在华夏九州缓缓流淌。
(陶牛蹄连座鼓,成都博物馆藏。摄影:成都博物馆)

 让音乐母语重回生活
而有文物可考的鼓,
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1980年于山西襄汾县陶寺出土的陶土鼓,
以陶土为框,两面蒙皮,
是当时的乐器。
(土鼓,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 山西省博物馆藏。)

最早的鼓,据说是用鳄鱼皮制成,
据考,“鼍似蜥蜴,长丈余,皮可冒鼓”,
此外,
还记载有用蟒皮和麋皮等做的鼓皮。
属于“八音”之中的
革类乐器。
[注]八音 :古代乐器分类法名称。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已出现,见《国语·周语》伶州鸠论乐。八音为:金(如钟、镈)、石(如磬、编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篪)、匏(如笙、竽)、土(如埙、缶)、革(如鼗、雷鼓)、木(如柷、敔)八类。(来自《中国音乐词典》)
 
(永登乐山坪彩陶鼓,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苏木)

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非常高超,
铜鼓的出现,
为鼓这个大家族又增添了新的一员。
(商晚期,双鸟饕餮纹铜鼓,目前已知仅存两件。)

到了周代,
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
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
并制定了一套鼓乐制度。

而在春秋时期,
铜鼓在少数民族中非常流行。
此时的青铜鼓,
尚处在炊器、乐器不分的发展阶段。
(万家坝铜鼓,战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式青铜鼓大约是春秋中期之后,流行于今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等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摄影:苏木)

兴起于西周,
盛行于春秋战国的钟鼓之乐,
是编钟与建鼓组成的乐队,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
奏响了中华礼乐文明最精彩的华章。
(蟠螭纹鼓座,春秋时期,保利艺术博物馆藏。这件鼓座就是建鼓的鼓座,是中原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件,十分珍贵。摄影:苏木)

(曾侯乙墓出土的彩漆木雕鸳鸯形盒上的建鼓舞图,湖北省博物馆藏。)

(虎座鸟架鼓,战国,荆州博物馆藏。虎座鸟架鼓以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露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站立一只引吭高歌的鸣凤,两凤中间悬挂一面大鼓。这种器物目前仅见于湖北、湖南、河南等楚地贵族墓葬,是楚地特有的一种乐器。文字来自荆州博物馆,摄影:李阳)

从世界到东方,
从战场到庙堂,
都有鼓的身影。
它从远古走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又如何演变?
· 2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相结合的汉代鼓吹乐中,
鼓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鼓吹乐来源于西北民族的马上之乐,
作为一个历史乐种,
汉魏以来宫廷、军府,仪仗、宴飨,
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踪影,
鼓声和着笛箫声,
让我们重逢千年之前的那场盛宴。
(鼓吹图)

(汉画像石上的盘鼓舞,这种起源于汉代的舞种,在汉画像砖石中有十分丰富的资料,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或单腿立鼓上,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舞姿各异,优美矫健。)

眼睛如同弯月,
神态诙谐,张口嬉笑,
左手持鼓,右手握棒。
脊背弓起,表演开始!
汉代,民间说唱艺术受到了大众喜爱,
而这些说唱艺人被称为“俳优”,
他们三五成群,
或击鼓说唱,或吹奏乐曲,
博得观众的笑颜,
他们是活在市井的小人物,
却是活的历史。
(击鼓说唱陶俑,东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南北朝时期,
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频繁,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大融合,
也让鼓的种类进一步丰富起来,
有羯鼓、
(不鼓自鸣的羯鼓,莫高窟124窟)

腰鼓、
(《观无量寿经变》舞蹈中的腰鼓演奏,莫高窟榆林25窟)

答蜡鼓等
(不鼓自鸣的答腊鼓,莫高窟124窟)

这些乐器在盛唐流行,
随着长安一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双旗带纹铜鼓,唐宋之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苏木)

隋唐时期的燕乐,
将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
融汇于汉民族音乐之中,
展现出一种新的风貌。
(莫高窟第217窟,盛唐,不鼓自鸣的笙、阮、羯鼓、都昙鼓与穿楼阁而出的飞天彩带飘舞,使寂静的虚空生动而令人遐想。摄影:莫高窟)

(陕西昭陵陪葬墓双人舞壁画,舞者着翻领宽袖舞服,头上簪花。飘带、衣饰飘拂,在一刹那停顿中,相对点头屈身靠近的动势和舞者配合默契的亲切表情。)

隋代,
朝廷将民间流传的乐舞进行搜集整理,
完成了九部乐。
唐代吸取并完善了隋的九部乐,
形成十部乐。
在这些乐舞中出现了
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鸡娄鼓、同鼓等
20种鼓,
和汉代以前的鼓已有不同。
(敦煌220窟北璧《药师经变图》东侧乐队,十三位乐人神态各异,演奏细腰鼓、横笛、尺八、笙、拍板、锣、花边阮、方响、筚篥、筝、排箫、毛员鼓、都昙鼓。这是唐代宫廷燕乐的乐器。)

(击鸡娄鼓鼗牢鼓俑 ,后蜀,都博物馆藏 2001年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同墓出土20余件乐舞伎彩绘陶俑,服饰华丽,造型精致生动,从乐器、舞蹈、戏剧等方面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的音乐文化。摄影:寸日)

(唐三彩骑驼奏乐俑,这尊骑驼奏乐俑的乐师是典型的高鼻深目络腮胡的胡人形象,手中的拍鼓也是从西域传来。摄影:博物馆刷展的白衣客)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
历经百年沧桑,
唐代发展已达鼎盛。
佛教中的鼓除了有集众的功用外,
后来又被用来参加各种佛事赞颂唱念活动,
配合其他乐器来演奏佛乐,
“伎乐供养,庄严道场”,
“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以镇生灵之心。

 

[注]:“爨”读cuàn

 

而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
其音乐吸收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
和传统民间音乐中的精华,
融合了道教信仰,
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琳琅振响,十方肃清”,
(《澄清韵》)
圣境仙乐,
飘然入耳。
 
(黄箓斋音乐片段,黄箓斋是道家洁斋法之一。道教音乐又称法事音乐、道场音乐,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是道教进行斋醮(jiào)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鼓乐在法事仪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坊市界限被打破,
宋代市民文化日渐繁荣。
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
构成了宋代风俗人情瑰丽的一角,
也成了很多文人墨客笔下津津乐道的话题。
 
(《清明上河图》局部。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流行于宋代的说唱艺术——鼓子词,
和变文相类似,
由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
篇幅较为短小,
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
内容丰富多样,
包含了人物传记,话本小说,文人作品等,
深受市井大众的喜爱。

而这些说唱音乐活动的场所,
人们把它叫做“瓦肆”和“勾栏”,
艺人们可以集中在这里
观摩、演出、交流,
这一时期的流行曲中还有
“陶真”“常赚”“诸宫调”等。
(女伎乐木俑 宋[960—1279年]2014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铁拐村铁拐组宋墓出土,南陵县文物管理所藏。)

明清以来,
鼓的数量与种类不如唐宋时多,
市民阶层不断繁荣,
志怪小说、戏曲说唱、民歌小调
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红漆彩画云龙纹手鼓,清,故宫博物院藏。鼓框上蒙革面,面上才回双龙戏珠纹,间以火云纹,形象生动。摄影:苏木)

这一时期的鼓,
包括
荸荠鼓、板鼓、堂鼓、缸鼓、
腰鼓、书鼓、八角鼓等,
作为戏曲、江南丝竹等的伴奏。
(戏曲伴奏中的司鼓。司鼓者,又称之为鼓师、打鼓佬,是戏曲乐队的指挥,司鼓的职能就是对舞台节奏的掌握,是舞台节奏的主宰者。)

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鼓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
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中,
展现出了不同形式的美感,
震烁古今,缓缓铺展。
 国乐传承与人才培养——让雅乐正声生生不息,不绝于耳
· 3 ·

进入现代以来,
得益于音乐院校专业教育的创建和发展,
打击乐从民间进入高等学府。
(中央音乐学院一隅,图片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官网)

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音乐家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
著名民乐理论家、教育家、作曲及演奏家
李真贵先生和李明雄先生,
在专业音乐学院设立打击乐专业,
开始培养专业的打击乐人才,
鼓开始在专业院校中树种并生根发芽。

 

相关阅读:愿中华正声生生不息,不绝于耳——中华乐教之国乐传承与人才培养子项目简介

除了在专业院校,
在民间音乐和曲艺的世界里,
鼓也焕发出了它独有的生命力。
(京韵大鼓表演艺人)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伴着黄土高原飞起的沙砾,
疾风骤雨般狂舞,
飞扬的鲜红色流苏,
和着蹦跳的舞步,
在黄土高原上,
呈现出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盛宴,
这就是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表演场景)

它们是西北的欢歌,
同绛州大鼓、秦汉战鼓、长安鼓乐一样,
是这片土地上的活化石,
千百年来,
刻印在人们的记忆与青春里。
有人说,
不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
《重整河山待后生》,
我们就不知道骆玉笙,
不是骆玉笙,
我们就不知道京韵大鼓,
而《重整河山待后生》
只是骆玉笙京韵大鼓生涯中厚积薄发的一角。
她博采众家之长,
创立了
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韵味醇厚为特色的
骆派京韵大鼓,
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
(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

然而有学者提出,
专业的院校打击乐越来越没有特色,
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它的语言,
只有形而没有神,
我们失去了
它独属于民间音乐中特色的东西。
犹如大树要生长地枝繁叶茂,
就要有茁壮的根。
(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宁南威风锣鼓表演)

世易时移,
当我们急匆匆踏入现代社会后,
传统的东西逐渐被人们淡忘,
如何传承与发展?
成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的话题,
鼓要重新找回它的“神”,
就要寻找它的文化土壤,
扎根传统,默默生长。
 让每个孩子养成人格、止于至善、富有创意——乐教师资与乡恩乐教
鼓潮动天下,
震地似雷惊。
鼓可能出现在音乐厅,
可能出现在广场上,
也可能出现在学生们的练习室。
它们或阳刚、
(飞鸟纹铜鼓,东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苏木)

 
或优美、
(优人神鼓演出剧照。优人神鼓的表演,全程没有任何旁白、对话。只有演员的肢体动作、舞蹈与打鼓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诗意画面。)

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相和歌》演出剧照, 编导:孙颖教授,选自舞剧《铜雀伎》片段。表现中国汉代独有的乐舞表现形式——踏盘踏鼓,边歌边舞。)

 
或威风凛凛、
(安塞腰鼓表演)

或灵动轻盈,
(汉画像石上的乐舞)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千百年来,
它们的声音从未消失,
历经沧桑变化,
依旧光彩熠熠。
咚!
咚!
咚!
 

参考资料: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9

[3]乐声.中华乐器大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4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社.1984.10

[5]苏泓月.古乐之美[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6]郝毅.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乐器羯鼓(续)[J].乐器.1986 (5).

[7]刘成章.安塞腰鼓

[8]正辰.看古代人如何对抗日常丧?音可通神,鼓舞人心!

 

多年来,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创作与制作、教学、传播与演出等多种方式,在家庭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乡村教育领域落实乐教。推动高雅音乐环境教育普及,弘扬中华乐教的人文艺术精神,以青少年音乐教育带动全民修身,提升全民人文艺术素养,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扫码进入“德音乐教”小程序,
艺术家长廊、乐器博物馆、国乐的性格与味道……
更多宝藏等你发现!
“中华乐教”子项目之“国乐传承与人才培养”旨在通过抢救式保护、传承、弘扬国乐艺术,并将其直接转化为教育资源,推动精品音乐作品生产与乐教传播,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国气质,为后世留下代表时代的国乐艺术精品,为净化人心、移风易俗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愿中华正声生生不息,不绝于耳——中华乐教之国乐传承与人才培养子项目简介

编辑团队

选题策划主编:德音老师

撰稿:贞文

图文编辑:贞文

校对:无极、天真

审核责任人:茗茗

转载请微信联系:yzwenxuan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德音乐教(yzdyyj)

微信视频号:德音乐教

微信小程序:德音乐教

允中未来学习中心:yacla.cn

允中文教基金会官网:yzef.org.cn

 

相关阅读
德音乐教重磅发布:《国乐知多少》“正月之音”——笙是什么

愿中华正声生生不息,不绝于耳——中华乐教之国乐传承与人才培养子项目简介

“弘扬中华乐教,支持乡村教育”——允中文教“念乡恩”慈善音乐会隆重举办

穿越千年,乐魂来归,你听……

国乐入心,“笙”乐传情——翁镇发先生及上音笙乐团乐教讲·演走进西安高新一小

国乐大家高校行 | 龚一先生《一枝极美丽的古代花朵——古琴艺术漫谈》讲座报道

乐教校园|让生命因音乐而美善,让文明因传承而久远

允中高校讲座 | 德音老师《中国艺术的精神与人生的艺术》

穿越古今笙声妙,重回汉唐身韵美——2019允中高校校外国学院中国文化通识课回眸之一

【德音乐教】国人乐魂,传世德音——《国乐启蒙》你听了么?

纪念专题 | 预言是趋势  趋势是预言——访李西安先生

纪念专题 | 我愿在八千公尺设下自己的帐篷——记中国音乐事业的改革者李西安先生

谢嘉幸先生:为人生而音乐

艺术到底有什么用?

林友仁先生:艺境,可遇不可求

琴话忆故人:林友仁先生和姚公白先生喝酒”乱弹琴“

追忆|专访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琵琶现在的脾性很躁!

35首经典琵琶曲,送别刘德海先生

德音乐教 | 林谷芳先生: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琴赋》晋·嵇康

抚琴诀——摘自《西麓堂琴统》

八音——最古老的中国乐器,你认识几种?

龚一先生古琴与乐队演奏《平沙落雁》,吟揉之间,空阔悠远

给孩子们的音乐礼物之——国乐篇

给孩子们的音乐礼物之——西方古典音乐篇

以下招募长期有效,欢迎荐才,感恩不尽!

1.允中礼贤|期待与久别的你重逢,共同创造新天地!

2.允中礼贤|以艺臻道,以文载道,您是我们正在寻找的设计师和编辑吗?

3.允中礼贤|扬鞭启程正当时,教学部&技术部欢迎您的加入

4.允中礼贤|2019,期待重逢,我们一起播种耕耘,看花开,收果实!

5.允中礼贤|文宣君,你在哪里?

本页面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