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原副部长范宝俊逝世,8个慈善观点影响至今

导语: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民政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范宝俊同志,因病于2025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范宝俊是政协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

(民政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范宝俊)

范宝俊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在担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期间,他提出的很多关于公益慈善事业观点,体现了慈善事业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影响至今。

比如,他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慈善,强调政策支持与组织自律,并积极探索慈善事业的创新模式。他的这些理念和实践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 慈善事业的基本原则:自愿而非摊派

范宝俊强调,慈善事业的核心原则是自愿参与,反对“摊派”式的筹募方式。他认为,慈善的本质是号召和启发人们自愿帮助困难群体,而不是强制要求捐款。这种自愿性体现了慈善的社会互助精神。

2. 慈善是全社会的事业,不仅仅是富人的责任

范宝俊多次指出,慈善不应被视为富人的专属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他提到,美国70%-80%的捐赠来自个人,而中国民众的捐赠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他呼吁通过教育将慈善理念融入中小学课程,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

3. 慈善事业的社会价值与政策支持

范宝俊认为,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他特别提到,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标志着慈善事业进入国家政策视野。他呼吁政府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捐赠,并通过立法保障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4.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透明度

范宝俊强调,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吸引捐赠的关键。他提出,慈善机构应加强自律,建立透明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每一分捐款都能公开透明地用于公益事业。他还提到,中华慈善总会在接收捐款时,会向捐赠人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5. 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理论

范宝俊提出了“三次分配”理论,认为慈善是社会收入分配的第三种形式。第一次分配是市场分配,第二次是政府通过税收进行的再分配,而第三次分配则是通过慈善实现的社会互助。他认为,慈善事业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 慈善事业的未来展望

范宝俊对慈善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随着社会慈善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环境的改善,中国慈善事业将迎来快速发展。他呼吁政府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希望学术界加强慈善理论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模式。

7. 慈善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范宝俊指出,企业在慈善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提到,企业通过参与慈善活动可以提升社会形象,同时履行社会责任。他还举例说明,一些跨国企业通过慈善项目在中国市场取得了良好声誉,这种模式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8. 慈善事业的实践与创新

范宝俊强调,慈善事业需要不断创新。他提到,中华慈善总会通过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开展了多项成功的慈善项目,例如救助白血病患者的“诺华项目”。他还呼吁探索更多慈善模式,如利用积压物资支持公益事业。

参考资料:

1.范宝俊:发展慈善事业建设和谐社会(2006年人民网)

2.范宝俊:我的工作是向富人伸手要钱(2006年公益时报)

3.范宝俊:慈善要动员全社会来做

4.范宝俊:慈善事业动员搞筹募不应搞“摊派”(2006年人民网)

排版、校对:嘉煜

审核:嘉禾

文章转载自“善达网”公众号(侵删)

相关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修正前后全文对照表

教育和人才是永不退出的投资

《影响力慈善研究报告2023》关键洞察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拯救社会,而是拯救自己

 

 

本页面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