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乐教 | 乐教师资与乡恩乐教

项目介绍

美好的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乡村应该有优良的音乐教育

“密林小路旁,铃兰啊正怒放……”当我们的乡恩种子教师第一次在课堂上放起“乡恩歌集”精选的儿歌时,原本吵闹的教室安静下来,孩子们闪烁明亮的眼睛,陶醉的喜悦的神情仿佛在告诉她,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了心灵的“知音”!

后来,班上最调皮的孩子悄悄凑到她的耳朵跟前,说:“老师,这首歌太好听了,我喜欢听这首歌!”那一天,他那无数次被老师“赦免”的作业本,第一次写得出奇的工整与漂亮……

他们曾是夜空下孤独数星星的孩子

在农村,有这样一群留守孩子,他们由爷爷奶奶看护,大多时间跟爸爸妈妈分开,业余时间几乎被手机占据,他们听最喧嚣流行的音乐,打最潮的网游……他们沉迷其中却无法收获生命成长的养料,他们渴望最深切的关爱陪伴与理解,还有最丰富、健康的心灵滋养。

在我们多年来中华乐教的教学实践与公益倡导历程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优质儿童音乐教育资源、音乐产品短缺,音乐教育非常缺少民族音乐母语和人文内涵。尤其在乡村地区,音乐师资匮乏、资源稀缺问题更加突出。

让生命因音乐而美善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让音乐升华生命是允中乐教的灵魂,也是其公益项目乡恩乐教的重要理念。

通过乐教师资培养、乡恩志愿者培养、乐教校园、乡恩父母学堂等系统化工作实施,解决广大乡村地区乐教师资匮乏,孩子们难以接受到高雅艺术、民间艺术熏陶的问题,并在乐教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完成人格教育、创意教育、审美教育,为其一生奠定人格教养与生活智慧的基础,也以美善的音乐为纽带,让孩子们建立与父母、社会(通过志愿者与爱心人士)的美好连接。

雅乐以养正,民歌以念乡恩,儿歌以永葆赤子之心——乡恩乐教,让每一个乡村儿童都能听到最优雅美好的音乐,会唱家乡的歌……让孩子们,在好音乐的陪伴下,身心健康成长,让生命因音乐而美善!

 

受益对象故事

一、乐教师资课程心得

国乐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静心聆听,时而心静如水,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无论哪一首我都觉得很“大”,国乐表现的时间“大”,表现的空间“大”。大得能表现历史,大得能蕴含道理,大得能承载文化,大得能代表中华。它能带领任何一个时代的炎黄子孙去穿越历史,国乐不会把人的想象定格在一个画面,只要你领悟了乐曲情感,那么你可以配合情感,尽情想象无数的画面。说不出国乐严格的定义,但是我想它能代表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所以国乐才会有灵魂,才是活生生的。——陈珊珊老师

“雅乐之感人也,性返于正”,音乐可以唤起人很多的感受。中国审美形态,大致可以用六字感悟:刚、柔、喜、悲、雅、俗。而雅乐,恰恰体现了“神、清、逸、淡”四字。雅致的音乐是感人的,可以使人的性情回归正道。自古中国音乐便有风、雅、颂之分。雅乐多来自文人政客,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儒雅之风、正直之风、清淡之风。在生活中,一首好的乐曲,可以带来心灵上的洗涤与净化,可以引导人向正道上前进。——徐婷婷老师

我教过两年小学,一直以来都想跳出传统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法。有成功,但失败更多,因为不知从何做起。这次的培训仿佛为我的教学探索之路指引了方向,教授们言传身教,把自己毕生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我。让我们知道了,原来教小学生经典,不但要让他们熟背,还得让他们略知其中意义,让我们知道了教小学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提升自己,先让自己活在仙境里,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仙境;让我们知道了,原来诗歌与经典也是可以用音乐来唱的,更让我们知道了,经典之路真的很长。我们身上的担子还很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李洁老师

《梅花三弄》是一首经典的古琴曲,听起来给人感觉旋律非常优美流畅。闭目倾听,眼前出现了一幅梅花凌霜傲雪的图画。小学课本中《梅花魂》的重点章节,“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也跃然脑海。一位位具有梅花品格的先辈在心中想起,江姐、辛弃疾、吉鸿昌……这些民族英雄,无不具有梅花般气节。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已失去很多东西,但唯有梅花的品格,才是代表我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应该具备,并使我们的学生都应具备。——赵燕明老师

二、志愿者心得

有的同学或许觉得张老师只是仅仅教了我们《关雎》、《桃夭》等等的几首歌的话,那我觉得他大错特错了。因为听着张老师教我们唱歌我更深深地感觉到伟大的先民给予了我们高尚而又充满诗意的文化。要么说音乐能提高人的情商呢!现在看来果真是如此啊!——曹勃(陕科大)

屠老师演奏的《十面埋伏》惟妙惟肖,意境深远。但翁老师演奏时,我没有去认真体会曲中画面,我在下面看到翁老师似乎与笙融为一体,陶醉在与笙的交互过程中,他们是朋友,不离不弃。两位老师配合得极好,讲演中、演奏时,都是默契使然。看着他们演奏,不能不感动,静听他们的乐曲,不得不是奢华。——周承凤(兰大)

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国学,但引导我进入国学殿堂的却是国乐。《平沙落雁》的悠远,《战台风》的昂扬,《平湖秋月》的宁静,《塞上曲》的苍茫……国乐抒发着古人思恋感怀之情,透过国乐,追忆着古往今来人们或朴素或高远的意志。——袁晶(西安交大)

一首《秋宵步月》让我品味到了别的东西。那样的旷远安和,恬淡静逸。宛若昙花的开落。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技艺与境界,一弹指,便可营造如此的氛围,一勾手,即能织就如此风景。抚琴者志得彰,听音者心意朗,应是最圆满的事。——杨盼盼(西外)

不曾想过,歌,也需要用不浮夸的方式用心体味,一直觉得是没有天赋,通过杨老师的讲座才发现是没有用心。对于音乐,境由心生,要有一颗纯净到没有瑕疵的心,完全融入到乐的境界。唯有如此,方能听乐,听心。——武研虹(西外)

纯净的声音和音乐是不分国界的,优美的歌声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是一种享受。远离嘈杂与喧嚣,安静地激荡着心灵之光,追寻内心的自己,安详的独处,那种快乐和自在是顺其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所以身心也处于一个静然的状态。——侯越鸣

“通过音乐知一切众生心是容易的”,音乐的魅力是无限的,总是能渗透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寄托。正如老师说的那样,我们也应教给小学童们最活泼、最生动的音乐。最纯真无邪的小朋友们,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学志愿者杨芳

支教期间唱了有生以来最多的歌,明明跑了调,却被孩子们说好听。我真切地感受到想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只有自己足够敞亮才能做到。每一年的支教都有结束的时候,可有些事情永远不会结束。心中有无数祝福,依然是愿他们懂得恭敬安详。
带着祝福和全然付出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会发现每一个生命都是向善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真切体会到我们的身心健康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成为滚滚红尘中的标杆,彰显生命的美妙,让迷惘的路人看到希望。——教学志愿者王倩

帮扶方案

项目通过软件研发、乡恩乐教师资培养、云端艺术课及乐库内容制作、校园环境音乐系统设计、乐教课堂等活动,寓教于乐,着力解决乡村地区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儿童人格教育、审美与创意教育不足,乡村教师人文艺术素养提升缺乏途径等问题,为乡村儿童养成人格、树立高尚志趣、拓展视野提供优质精神食粮,切实改善乡村人文艺术教育状况。

(一)乐教软件研发

乐教软件平台是项目执行的教学工具、管理工具和云端资源库,通过内容输出和数据采集,使整个项目执行便捷高效,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同时面向大众进行乐教传播普及。

(二)乡恩乐教师资培养

以乐教为载体,提升乡村教师音乐素养与人文修养,逐步深入理解乐教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能独立进行音乐与学科融合渗透教学设计及创意乐教课堂实施。入选教师将得到每年3—5期的线上线下专题学习资助,及配套的书籍影音等学习资料、教学科研支持等。

(三)乡村校园环境音乐系统建设

通过因地制宜为学校设计高品质校园播放系统并提供精品乐教曲库、校园背景音乐播放歌单,以养正启智、培养少年儿童高尚情操与身心和谐健康为目标,营造高雅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培育乡村儿童对高雅艺术、民族民间艺术经典精品的兴趣与鉴赏能力,培育中国精神、思维与风骨。

(四)云端艺术课
邀请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和教育家为孩子们录制艺术课程,精选、精编精品经典内容,将优质艺术资源通过云端直接引入乡村学校。同时,配备优良品质播放设备、教师用具、学用乐器等,声场设计与教室配置符合声学美学规律以及创意乐教教学实施需求,让乡恩乐教课堂实现乡村学校也能拥有最美的人文艺术课。

(五)乡村教育志愿者培养
培养专业志愿者掌握项目理念与工作方法,进行内容编辑、软件测试、定点援助学校访点、教学辅导、项目传播报道等工作。

(六)推动教研工作开展
教研工作以课题方式开展,征集汇编创意乐教课堂优秀教案集并设立种子教师教学金,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促进教学水平提升,为大面积推广留下宝贵经验和资料。

(七)乡恩父母学堂之家庭乐教课
为乡村家长提供乐教系列讲座与持续的精品学习内容,让乡村家长们懂得基本的乐教理念,学会以音乐为桥梁主动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和成长陪伴,并且有意识地对手机里的音乐和信息进行管理,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等;不仅能促进家庭幸福,也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项目预算

执行计划

2020—2025年项目执行计划

1.举办线上、线下“乐教师资与人才培养”课程3一6期

2.举办线上、线下“儿童音乐创作人才培养”课程2期

3.举办“国乐大家校园行”10场

4.定向区域开展“乐教校园”

5.乐教倡导公益宣传片、宣传品制作

6.开展线上、线下允中父母学堂“乐教”系列讲座若干场

关于我们

“允中”之名,取《尚书》“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意,树“执中立身,精诚济世”之旨。允中文教院(2010)、允中文教基金会(2017)及德音文化(2003)是允中教育公益系统的几个主要机构。

允中教育公益系统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承与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发掘、整理、弘扬中国文化精粹,并通过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社会教育、生活社区、出版制作等立体系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净化风尚、立德树人的扎根落实工作,为建立中国文化传承式发展的新型师范教育而不断探索。

本页面不可复制